从古代朝鲜半岛的防身之术到现代奥运赛场的竞技对决,跆拳道诠释着力量与礼仪的平衡。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,当时的“花郎道”以徒手搏击为基础,融合了强身健体与精神修炼的理念;1955年,“跆拳道”之名正式确立,标志着这项运动从传统武道向系统化竞技项目的转变;1988年汉城奥运会,跆拳道成为表演项目,2000年悉尼奥运会起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,如今已形成完善的竞技体系与礼仪规范。
竞技跆拳道
在奥运赛场的八角垫上,竞技跆拳道展现着精准与克制的智慧。比赛场地为10米×10米的正方形区域,运动员需在规定时间内,通过拳打、脚踢攻击对手有效部位得分。以横踢动作为例,支撑腿稳固支撑,攻击腿屈膝折叠后迅速弹出,脚背绷直如利剑出鞘,击中对手躯干护具或头部护具时,需同时满足力度与准确性的双重要求。裁判通过电子感应系统与肉眼判罚结合,0.1秒的反应差距可能改写战局,每一次攻防转换都凝聚着对距离的判断与时机的把控。
品势演练
若说竞技跆拳道是动态的对抗,品势则是静态的修行。品势以固定的动作套路为载体,融合了踢、打、挡、防等基础技法,如同“武道的教科书”。从初学者的“太极一章”到高阶的“高丽”,每个品势都蕴含着攻防逻辑——弓步出拳体现重心的稳定,侧踢上架展现攻防的衔接,运动员在连贯的动作中,既要保持发力的流畅性,又要传递出“以礼始,以礼终”的武道精神。2023年世界跆拳道品势锦标赛上,中国选手以精准的动作幅度与沉稳的气息控制,展现了品势“形神合一”的精髓。
大众跆拳道
跆拳道的魅力不止于赛场,更渗透在日常的强身健体中。从孩童的基础腿法训练到成人的格斗技巧学习,这项运动以阶梯式的进阶体系,适配不同年龄层的需求。通过压腿提升柔韧性,通过实战演练培养反应力,在“礼仪、廉耻、忍耐、克己、百折不屈”的训诫中,练习者不仅锻炼了肢体力量,更塑造了坚韧的品格。社区道场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,正是跆拳道融入生活的生动注脚。
从传统武道的抱拳礼到奥运赛场的竞技礼,跆拳道始终在力道与礼仪的平衡中前行。每一次踢腿的破空,都是精准与力量的碰撞;每一次行礼的弯腰,都是敬畏与谦逊的传承——在拳脚的起落与呼吸的吐纳间,跆拳道不仅丈量着技法的精进,更沉淀着修行者的心智与品格,让每个道场、每位练习者,都在武道的中读懂“刚柔并济”的深意。
来源:局办公室
编辑:付欣云
责编:陈楚培
审核:刘春旭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